Page 14 - 2022藝文指南針3月號
P. 14

                  阿特直送 ARTS UP TO SPEED © cottonbro 有了這些條件之一,再來 斜槓音樂設計 音樂設計,要搏感情 劇場的原創音樂與影視配樂相較,更無法單獨 抽離,它往往就是整體觀賞體驗的一部分、甚 至是舞蹈與動作的依據。於是當電影或電視的 配樂家跨足劇場時,他們如何藉由自身對敘事 推動與情境營造的敏感度,讓音樂細膩地牽動 起整部作品的行進,便是最叫人期待之處。 例如剛以《瀑布》獲得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 樂的盧律銘,與狠劇場總監周東彥多次合作, 在即將再現的《光年紀事:臺北─哥本哈根》 在這個人生很容易一堆斜槓的時代,我們越 來越難明確分隔每個人的角色。特別是在表 演藝術領域,若與上個世紀相較,眾家創作者 可說是跨界跨到變成瑜珈一字馬。就像是當前 的劇場「音樂設計」,絕大多數已非單純的專 職,其中有的是涉足影視的配樂家,有的是以 個人作曲或演奏聞名的音樂家,有的是不在劇 場時、大多就埋首在器材間做音樂的電子音樂 人,有的是平時也獨立發表聲音作品與登台演出 的聲音藝術家,當然也有介於這幾者之間難以歸 類的。究竟上述來自不同背景的「音樂設計」, 如何開展出表演藝術當代的聽覺多樣性呢? 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  12   13   14   15   16